十六年后,怒江上的“溜索女孩”重返大山 天天關注
在2007年的一段影像資料中,余燕恰因為一段在怒江上“飛索求學”的視頻被大家認識,被稱為“ 溜索女孩”。
十幾年過去了,當年的溜索女孩長大了。去年,從昆明醫(yī)科大學畢業(yè)后,余燕恰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就業(yè),成了怒江州人民醫(yī)院的一名醫(yī)務工作者。
走出大山,回到大山,是什么讓她作出回鄉(xiāng)逐夢的青春抉擇,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生活。
(資料圖片)
懸在溜索上的童年
余燕恰的童年是在溜索上度過的
從她有記憶開始
村里人就用溜索過江
將滑輪掛在溜索上
接著將尼龍繩綁在腰和大腿上
如果是小娃娃還要特別套一道繩在脖子上
“小娃娃的腰沒有力氣
不系脖子的話
容易后仰著翻下去?!?/p>
▲馬吉鄉(xiāng)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五六個過江的滑輪。
8歲的余燕恰從一年級開始
她上學需要先走山路下山
再借助隨身攜帶的繩索
坐溜索到達怒江對岸的學校
“下面水流很急,每次過江都很緊張
壓根不敢低頭向下看”
早上出發(fā)去學校,晚上再回家
余燕恰克服恐懼
在這條“路”上堅持了近2年
▲余燕恰拿著過江的工具
2007年的一天
一家媒體到馬吉鄉(xiāng)采訪
余燕恰穿著粉色上衣背著書包獨自溜索過江
恰好被媒體拍到
這張照片迅速在全國傳播
多家媒體跟進報道
許多人被觸動,紛紛捐款助力修橋
2008年3月,村子里有了第一座愛心橋
余燕恰被邀請第一個過橋
第一次見到橋的她,卻因緊張挪不動步
“當時我緊張又激動,還十分好奇
最后是被別人攙扶著才走過去”
這個春天
余燕恰的人生走上了另一條路
▲余燕恰過江的照片
從大山到大學
2008年,她被愛心人士帶去北京游玩
第一次看到了怒江之外的精彩世界
而在這之前
她去過最遠的地方是鄉(xiāng)里
帶她的叔叔阿姨跟她說
“這個世界這么廣闊
一定要好好讀書
以后可以自己出來玩”
余燕恰把這句話聽進去了
“這就好像原本漆黑的道路上多了一盞盞明燈
生活也不再那么苦澀
于是我更加努力學習”
余燕恰的心里
種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
▲2008年,余燕恰去北京。照片于2014年重新翻拍。(受訪者供圖)
高中時期由于小學基礎不牢
她的語文和英語明顯跟不上別人
為了提高成績
每到周末她就跑去圖書館看各種文摘
她還遇到了一位特別好的英語老師
老師會免費為底子薄弱的學生補課
“我家里很困難
許許多多愛心人士不求回報
資助我讀書,鼓勵我不能放棄”
這些善意,一直被她記在心底
也激勵她在學習上加倍努力
2018年
余燕恰高考取得568分的好成績
填報志愿時
她毫不猶豫選擇了醫(yī)學相關專業(yè)
“家鄉(xiāng)醫(yī)療資源不充足
從事醫(yī)療工作一直是我的夢想”
學有所成 “燕子”回鄉(xiāng)
作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
她一直夢想著能為家鄉(xiāng)做些貢獻
“許多熱心人幫我走出了大山
從那時起我就下定決心
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回饋家鄉(xiāng)”
2022年6月
23歲的她從昆明醫(yī)科大學
第二臨床醫(yī)學院畢業(yè)
選擇回到家鄉(xiāng)成為一名醫(yī)務人員
靠著扎實的專業(yè)知識
余燕恰成功被怒江州人民醫(yī)院錄取
如今的她是醫(yī)院檢驗科最年輕的醫(yī)務工作者
樣本化驗、為患者采血……
每天所要面對的工作更為繁雜
盡管參加工作的時間不長
但在同事眼中這位年輕的后輩已經能獨當一面
“你給我一束光,我還以一盞燈”
不少網友紛紛對溜索女孩余燕恰
知恩圖報、回饋家鄉(xiāng)的選擇點贊致敬
余燕恰也向一路走來收獲的關心表達了謝意
“成長路上我遇到了太多為我‘打燈’的人
唯有不斷努力
才能回饋這些善意”
如今,當地用來過江的溜索已被橋梁取代
一條條寬闊的馬路修通
一棟棟漂亮的樓房建起
余燕恰說
“在未來的日子里
我想見證它更多的變化”
責編:唐煜斯
一審:唐煜斯
二審:彭彭
三審:朱曉華
來源:新甘肅客戶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