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的使命
我們可不可以讓教室的功能簡單一些、單純一些?它就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讀書學習的地方。也就是說,它只需要是一個書房,就足夠了。
(相關(guān)資料圖)
————————————————
假如校園里只能保留最后一個建筑空間,其他的統(tǒng)統(tǒng)都要舍掉,會留下哪一個?我認為,當然是教室。
那好的教室應該長什么樣子?
我們在設計教室的時候,應該首先考慮學生的學習所需和成長所需。無論教學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講授式,還是小組合作探究式,這些都不重要,最要緊的是讓學生的課桌椅坐起來舒服一些,桌面大一些,座椅軟一些,高度可調(diào)節(jié),方向可轉(zhuǎn)動,讓學生有地方可以放書,有地方可以放腳,有地方可以放下胳膊,有地方可以放進膝蓋……我們需要記住,孩子要一整天一整天地待在教室里,一待就是十幾年,好的教室首先一定要讓學生身體舒服。
不同教室之間的關(guān)系,既讓同類教室相對集中,又讓各個教室能夠保持相對獨立性,這是教室布局中的智慧和藝術(shù)。當然,當我們將各種功能教室都分散在各自的小天地時,也容易造成彼此的孤立和封閉。因此,教室尤其是各種不同功能的教室,學生經(jīng)常使用的教室,比如科學實驗室、藝術(shù)教室等,最好是分散布局在學生身邊,而不是把它們集中在一起。這樣,以就近使用為原則,在學生身邊形成一個功能教室的綜合體,形成一個微縮版的小校園,讓這個豐富的功能空間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的生長環(huán)境。
好的教室,應該是個書房。我相信這個想法也會是大多數(shù)師生的愿望。但看看我們現(xiàn)有教室的樣子,是這樣嗎?坐在教室里環(huán)顧四周,你會看到什么?這邊是一堆掃把,那邊是一排儲物柜;這邊是電視機、廣播音箱,那邊是監(jiān)控攝像頭;這邊是寫滿了講義的大黑板,那邊是寫滿了作業(yè)的小黑板;這邊貼了愛因斯坦,那邊貼了世界地圖;這邊擺了幾盆花,那邊掛了一墻壁的衣服……幾十平方米的空間,似乎想裝下整個世界。教室本是為讀書而造的地方,唯獨不像個書房。
我們可不可以讓教室的功能簡單一些、單純一些?它就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讀書學習的地方。也就是說,它只需要是一個書房,就足夠了。
所以,我夢想中的教室,有整墻整墻的書,有每人一座的桌椅,有一塊能演示的黑板,有一盆飄著淡淡清香的花……我們完全可以把一些儲物的功能移放到教室外面;至于其他的設備和裝飾,那都是次要的,切不可喧賓奪主。
倘若是固定教室,我希望這個教室是一個比較中性的書房,它的文化環(huán)境既適合人文學科,也適合科學學科。如果條件允許,我當然期望我們的教室都是學科主題教室,文史哲學科教室能有人文教室的風格,多一些書本,多一些閱讀和交流的條件;數(shù)理化教室能有科學教室的樣子,多一些操作臺和實驗臺。這樣的教室或者說這樣的書房,其本身的文化環(huán)境是會促進教與學的效果的。
雖說教室是學習的地方,但也不一定板起面孔來。因為真正有效的學習需要身體的自由和情緒的放松,也需要學習者的自主活動、彼此協(xié)作和平等交流。因此,教室內(nèi)部的設計需要遵循這些特點并滿足這些需求。
在最靠近教室的門外,應該留有學生活動的空間,這個空間還應該是一個可以和教室內(nèi)部發(fā)生連接的連續(xù)空間,以便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可以非常順利且便捷地延伸到教室外部。這種延展,不是教室本身空間的擴大可以替代的;這種延展,是教的形式與學的形式的擴充和豐富,是教的體驗與學的體驗的擴充和豐富。那么,延展后的教室之外的空間,就不僅僅是一塊可以供學生活動的空地,必須是一個能夠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更多可能的綜合性空間,是一個要為學生成長提供更豐富的體驗環(huán)境的綜合性空間。在這里,學生要很容易找到老師,很容易找到伙伴,很容易找到學習的條件,很容易找到成長的臺階。每一間教室,加上從教室延伸出來的空間,就可以構(gòu)筑成一個具體而微的小學校。
唯有如此,我們所說的“讓教育和成長隨時隨地發(fā)生”才可能成為現(xiàn)實。
(作者系北京四中雄安校區(qū)執(zhí)行校長)
標簽: